40年前,医疗资源匮乏,看病难、住院难、手术更难,那时国度尚未建立医疗保障体系,因病致贫、返贫是城乡重大疾病患者家庭的噩梦,那时老百姓传布甚广的一句话就是:“救护车一响,一头牛白养”,而改革改的就是这一个个痛点和难点。织密、织实一张巨大的医疗保障网
2009年4月,国家履行深刻医药卫生系统改革,作为全省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,按照“保基本、强基层、建机制”的恳求,我市投入1.8亿元强势推进综合改革,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才干跟保障程度大幅提升,“孝义医改范式”在实际中形成。
伴随着顶层设计的推出与落地,医药减负飞入寻常庶民家, 2011年7月31日,市国民医院、中医院全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,我市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实现公立医院全体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县市。在推动公立医院改革,给民众供应更为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上,步履不停。据统计,市政府每年为市、乡、村公立医疗机构补贴药品零售差价高达500万元,“以药养医”的时代退出历史舞台。
农村配合医疗轨制、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、赤脚医生制度,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。改造开放初期,在我市农村,“赤脚医生”颇受欢迎,他们拿着“老三件”听诊器、血压计、体温表,背着药箱,挨门逐户登门问诊、防范接种,送药到手,为广大农民干部供给了快捷、廉价的医疗防备保健服务。赤脚医生:一个时期的符号
1985年,公民日报发表《不再利用“赤脚医生”名称,牢固发展城市医生队伍》的文章,赤脚医生被划上一个时代的休止符,乡村医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前行。
20世纪90年代,我市的“赤脚医生”陆续通过培训、自学、深造提高医疗水平,绝大部分通过考试取得农村医生证书,在村里办起了卫生所,连续活跃在乡村医疗卫生前线。
四十年开拓奋进,四十年累累硕果,从1978年到2018年,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破冰远航,从最初看病老三样“听诊器、血压计、体温表”,到当初的彩超、螺旋CT、核磁共振,从赤脚医生到学者专家,从城市诊所到医疗集团,四十年沧桑巨变,我市医疗卫生事业谱写了一篇篇壮丽华章。
从1978年到2010年的30多年间,我市公破病院跟乡镇卫生院主要靠药品零售差价坚持事业发展,以药养医积重难返,人们在负重前行中,等候一场医药费的“减负”。以药养医退出舞台公破医院公益性逐渐回归